這本書算是久石讓蠻早期的書(2007),他給自己的定位是商業藝術音樂家,在流行音樂崛起的當下與過往學習的古典音樂,以及追尋的極簡音樂中取得平衡。流行音樂對久石讓來說是透過節奏來提高傳唱度,由於節奏容易了解,所以一般人也可以輕易理解,相較於古典音樂,追求音符的協調,甚至背後也許多理論。傳統古典音樂的奏鳴曲式是莫扎特和海頓產量高的原因,但是過度依據格式會流於形式化,所以才有浪漫樂派和國民樂派的出現,例如:史麥塔那的<我的祖國>與鮑羅定的<中亞草原>,讓音樂從絕對音樂的領域回到標題音樂,音樂也因此有了故事。然而近代過度複雜化的古典音樂,造成觀眾難以理解,也因此有了極簡音樂反動。久石讓說她以前很想創作類似John Cage的前衛音樂,而且他也很喜歡Philip Glass和Michael Nyman的極簡音樂,也希望未來可以創作出極簡音樂樂曲。其實他的配樂中有時也帶有極簡主義色彩,這些過往的經歷是他創作的基礎。久石讓的音樂95%源於過去積累,5%來自感受,他的音樂創作過程是理性的透過過去積累的知性達到感性,旋律來自無意識的神來一筆。
我覺得他在此書中對電影配樂的想法十分有趣,在快樂的場面配上快樂的音樂是很常見的做法,但是若是這樣容易預測容易限縮觀眾的思考,他這裡舉了韓劇『冬季戀歌』XD。我覺得漫威最近的電影配樂都被批評沒有記憶點也是這個原因(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7vfqkvwW2fs)。有時採取對位作法(反差)更能讓觀眾了解作品意含,例如,北野武(我忘記久石讓提的是不是他了)的電影透過劇內音樂柔和的練習曲配上劇中的打鬥,讓觀眾思考兩人的時代億含。對電影的聲音來說分為『劇內音樂』與『劇外音樂』,大部分的配樂都是劇外音樂,劇內音樂現在都被稱為音效,然而劇外音樂是對於電影內容的形容。過多音樂描訴不一定自然,最自然的情況是完全使用劇內音樂(所以久石讓自己導的電影<四重奏>幾乎都使用劇內音樂)。
對此久石讓也稍微評論了John Williams的星際大戰,星際大戰最有名的就是主要角色幾乎都有自己的主題,有時你甚至光聽音樂就知道有哪些人在同一幕中。對於星際大戰的配樂來說,久石讓認為這是典型好萊塢式的配樂,音樂十分的滿,在星際大戰的例子可以提昇電影格局。然而不一定每種電影都適合。歐洲以及亞洲配樂家比較少用此種技法(也許以後可以多找找歐系配樂來聽),歐亞配樂常對於整個『電影』做主題,例如『霍爾的移動城堡』就是一個主題貫串(宮崎駿要求久石讓用一個主題)。我覺得各有優缺,星際大戰這類商業電影透過人物主題式手法提高了豐富度,也讓觀眾記憶深刻。而歐亞系配樂較為內斂,這類配樂適合描繪感情世界。至於採用民族音樂以及民族樂器,例如尺八、二胡等樂器,久石讓認為不一定比較好,避免過度直接使用與劇中相符的民族樂器,不然會讓觀眾有先入為主的觀念,觀眾思考會定型。此外,使用民族樂器時也需要了解該民族底蘊,他這裡算是批評了『藝妓回憶錄』的尺八用法(日本人幾乎都很討厭這部)。我覺得按照其說法Alexandre Desplat的『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』應該是一個比較好的例子,透過如何俄羅斯以及歐洲的一些民族音樂『偽造』出個假的東歐國家。而Gustavo Santaolalla的『火線交錯』也是算是民族音樂用的比較的例子。此外,久石讓表示『恐怖電影』的配樂其實有些也十分有趣以及工整,我覺得以後也可以聽一些。
久石讓也對日本當時的音樂圈做出些批評。他認為日本人搞音樂過度追求技法,從小就一直過度訓練技術,缺少思考,演奏小家子氣,技巧達到某一階段就停滯。這對我這個圈外人來說有點虛無飄緲,我唯一能聯想到的大概就是『四月是你的謊言』裡的有馬公生和『琴之森』的阿海這兩個人物了。